> > 国内财经 > 正文
事件: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20年10月13日公布的数据:2020年9月,我国进出口总值442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其中,出口2397.6亿美元,同比9.9%,前值9.5%;进口2027.6亿美元,同比13.2%,前值-2.1%;贸易顺差370亿美元。
核心观点:
(1)9月出口同比增速为9.9%,前值9.5%,增速维持高位,但有放缓迹象。
从出口地区数据来看,9月对美国出口同比20.5%(前值20.0% )、对欧盟出口同比-7.7%(前值-6.5% )、对日本出口-2.71%(前值-0.8% )。我国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形势与各国PMI变化出现一定背离,美国的PMI指数9月录得55.4%(前值56.0%),欧盟PMI指数连续3月站上荣枯线录得53.7%(前值51.7%),日本PMI指数录得47.7%(前值47.3%)。其背后原因可能是欧日自身供应能力出现回升同时,疫情对需求萎缩已造成影响,尤其是日本。而据我们观察,美国服务业虽受较大影响,但制造业和日常消费恢复相对较快。此外,我国对东盟、韩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14.4%、14.8%、16.0%、-4.0%、6.6%、4.1%.,新兴市场为9月出口带来较大增量,疫情较为严重的巴西、南非、印度等国出口增速显著上升。
从产品类别看,医疗仪器及器械、纺织纱线出口仍维持较高增速水平,但是对出口的边际效用有走弱趋势,灯具照明、玩具、家具等传统产品增速较8月有所增长,高新技术产品有所回落,而箱包仍相对低迷,整体而言,传统出口改善明显。
综合两项结构数据来看,中外疫情错位,海外对医疗物资需求集中爆发叠加传统需求恢复,使得我国出口维持高位增长。发达国家方面,出口景气主要归因于海外经济持续恢复和近期的疫情反扑对防疫物资需求增加。新兴经济体方面,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产供给能力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劳动密集型出口转移效应得以持续。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增速放缓背后是防疫物资的边际效应的降低和依然偏弱的传统需求,而这都取决于海外经济恢复情况。
(2)9月进口2027.6亿美元,同比13.2%,前值-2.1%,超市场预期受三方面原因影响,一是国外生产供应能力逐步恢复;二是国内随着经济持续恢复和传统生产旺季的来临,企业采购意愿增强;三按照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定,我国承诺未来两年增加购买近800亿美元美国制造的商品和500亿美元能源产品,2020年上半年进口稍显不足,预计下半年进口将保持较高增长。
大宗产品进出口金额上涨主要是由于经济恢复带来的量价齐升,前三季度我国大宗商品进口量中,铁矿砂增加10.8%;进口原油增加12.7%;进口大豆增加15.5%。9月钢材、汽车、铁矿石、大豆进口额同比均大幅度增长,分别为62.68%、33.24%、17.08%和17.64%;同时原油进口环比改善,修复明显。
(3)9月贸易顺差为370亿美元,较8月收窄。展望未来,出口方面,增速放缓、欧日PMI与出口增速背离、防疫物资增速环比走弱、传统出口仍然处于弱改善状态等都反映影响外需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形成,传统需求增速能否接替防疫物资和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替代作用有待观察,结合当前全球疫苗进度,预计四季度至明年上半年出口增速会缓慢回落。进口方面,海外供应能力上升、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履行都会加强进口上涨预期,并考虑到“双循环”背景下的自主替代是缓慢影响,预计四季度进口增速也将维持较高水平。
招商宏观团队:谢亚轩、罗云峰、张一平、刘亚欣、高明、张秋雨